您的位置: 首页 >学科主页>信息科技>成果信息> 详细内容

是谁磨灭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1-25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在教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中的《文本信息加工》这部分内容时,附带向学生讲解了Office助手的使用,当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在使用word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会操作的情况,我们可以向谁求助?”
  学生回答:“问老师。”
  我又进一步问道:“如果老师不在的情况下呢?”
  有极个别学生回答说:“可以上网搜索。”
  但很多学生却这样回答:“我们可以等老师来,再问老师。”
  这可不是我所期望的答案!针对word的使用,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打开Word时弹出的“大眼夹”也不陌生,可是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学生会想到求助它呢?
  我又想起以前所教过的学生,他们学过Word后,再学习使用FrontPage,却不会打开菜单,令人哭笑不得。思维的僵固,必然生成僵固的行为,所以就上演了以上这一幕:他们不会尝试,更不会去探究。可悲耶,可叹矣!
  尝试与探究,本为孩童的天性使然。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尝试与探究本为好奇心所致,而好奇心是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而有兴趣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主动求异,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好奇心在孩子身上尤甚,因为当他们咿呀学语时,便对外界充满好奇,其基本表现就是不断地提出“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然而,今天的学生的好奇心到哪里去了呢?是谁磨灭了孩子天生的探究精神呢?
  一、家庭教育出现了误区
  有一篇关于美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文章:
  美国家长教孩子从小认识和使用各种工具及电器。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应学会用这些工具,有什么东西坏了,你就可以自己动手去修理。”工具包括手锯、刨子、锉刀、螺丝刀、钳子等。父母教给孩子这些工具的用途、性能,让孩子掌握操作要领,并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五六岁的孩子,父母就要教他们使用煤气灶、电炉和洗衣机。家里东西无论哪里出了毛病,父母都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去修理。
  约翰·柏拉姆夫妇假日里常带着8岁的儿子与5岁的女儿到山区旅游。每遇山涧需渡过时就叫儿子观察水势,寻找最浅、水流较缓的涉水点,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可行。如果选择不当,就讲明道理,并教孩子怎样识别水深及流速。上山时,他们从不乘坐缆车,而由孩子选择登山路线。途中遇到陡崖峭壁,让孩子判断决定有无危险,是否攀登,并问孩子该怎样保证安全。经过多次跋山涉水的实践,孩子自然不怕山高水急,也敢冒险了。
  而我们中国的父母又是怎么培养孩子的呢?
  中国的父母喜欢将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让孩子少走弯路,所以,孩子从出生以后就有许许多多的禁止条款,“不许碰电”、“不许踩水”、“不许动那个东西”、“不许玩这种运动”……,父母只告诉孩子结论,而不给孩子实践思考的余地。孩子没有了尝试和思考,久而久之,便麻木地接受了这种获得信息的渠道,最终懒于思考和尝试,不敢“走自己的路”。
  中国孩子的胆小,少有创新,中国式的家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学校教育出现了误区
  孩子探究精神的磨灭都是父母之过吗?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父母对一个孩子的一生影响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排除学校的影响。
  在许多家教类文章中,很多家长都提到小学教师对孩子的影响,很多教师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勤勤恳恳地献身于教育事业,唯一不足的是,没能有效地挖掘出孩子天生的创新、探索精神,没能给孩子一个真正发挥的舞台,而是禁锢了孩子思维和想象的翅膀,对于孩子“异类”的思考和观察,教师不能以欣赏、欣喜的态度对待,而是以“棒”叱之。
  有一则已成经典的关于语文的笑话,说是有一个小学语文老师问:“雪化了是什么?”有学生回答:“是水!”这么准确的回答竟然被老师判错,因为老师教参书上标准答案是:“雪化了之后是春天!”
  另一则笑话,说美国小学老师拿着一个蛋问:“蛋里边有什么?”美国小学生回答得五花八门,有说是恐龙的,有说是小精灵的,有一个小孩竟然说:蛋里面是克林顿。而当时的美国总统就是克林顿。
  教师列举的例子,只是对学生起一个引导作用,而不是作为模板之用:课桌一定是方形的,苹果一定是圆圆的,这不是千年不变的真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还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全盘拷贝”。
  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而教学过程则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则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家长、教师给孩子传输信息,不如教会孩子获得信息的方法。家长、老师所能传授的信息毕竟是有限的,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作为家长或老师也要不停地汲取新的知识,我们不能再以知识渊博的姿态对待孩子。怎样才能让孩子处于不败之地呢?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信息的渠道,让孩子多动脑、多动手,探究思想的光芒才永不会磨灭。
  三、社会的进步所带来的弊端
  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是一种进步的体现。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改善,使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革命性的改变,它们给人类带来的解放毋庸置疑。
  高科技的发展,智能化的设计,同时也会带来诸多的消极因素。
  在学校中普遍存着学生计算用计算器。我在讲二进制十进制转换的时候,有同学提出异议:“干嘛要费那么大的神去计算呀,计算器上一个按钮就可以解决了。”
  是呀,高科技的发展,很多事情都可以用一个按钮来解决了,衣服可以不用洗,有洗衣机帮助;路可以不用走,以车代步;英文单词不用记了,有电子词典帮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时代也为期不远了,有机器人可以代替。
  高科技是人聪明才智的物化,尝试、探究的结果,但这毕竟代表的是小部分人,而高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却滋生了大部分人的懒性。
  我们不能阻止社会发展前进的车轮,身为父母,或是老师的你,请不要将孩子的行为铸成模块化,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学会“走路”。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携起手来,小心地呵护孩子的探究之心吧!

分享到:
【打印正文】